2024WAIC|产业论坛观点交锋,业界仍未对AI发展路径形成共识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召开。在产业发展主论坛上,来自各个大公司、初创公司的嘉宾与大咖积极交流了各自对AI和产业发展的看法和认知,观点针锋相对,为关注AI发展和中国产业的观众带来了一场信息量极大的智力盛宴。
产业发展论坛开场首先由工信部、上海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相关领导嘉宾致辞,然后由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林达华等五人颁发了2024 WAIC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并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是随后上场的第一个演讲嘉宾,他披露了百度旗下大模型文心一言的日均调用量,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已经从2亿增长到了超过5亿,并表示,“百模大战”造成了社会资源尤其是算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但是也使得我们追赶世界先进大模型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关于开源和闭源之争,李彦宏称,有些同行混淆了模型开源和代码开源的定义,模型开源与代码开源不同,无法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闭源模型最能打。
去年以来,李彦宏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活动采访中反复强调希望中国AI业界去“卷应用,而不要卷模型”,但中国AI界仍然打起了“百模大战”。这次李彦宏继续强化他的这一观点称,没有应用,基础模型将一文不值。
不过此次产业发展论坛的环节中还有其他的大模型厂商登台亮相,其中来自北京的智谱AI与上海的MiniMax就坐在了一起,共同讨论怎样才能把基础模型做得更好,对产业发展更加有价值。MiniMax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闫俊杰表示,目前AI大模型急需解决错误率的问题,如果能够将错误率降到个位数,AI大模型在实体经济里就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
而智谱AI首席执行官张鹏则称,大模型带来的是全新的类人的能力,让机器能够去思考,而不是让机器成为一个更好的工具。因此,模型的能力水平是最核心的,要让模型更像人。未来大模型要突破多模态,因为人在解决问题时其实就是多模态的。
除了模型厂商的观点交锋之外,云厂商和芯片厂商也在此次产业发展论坛中表达了对AI发展不同的理解。
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在演讲中表示,中国在光缆和5G等基建上都有优势,同时也有能源优势,中国AI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而且,也要认清芯片受到限制和制约的现实,不能把AI的算力需求都放在终端来解决。所以,从华为云的角度出发,张平安提倡中国AI要把端侧算力释放到云端。同时,张平安强调中国要构建AI优势,就要各行各业加大对AI的开放。
根据知名研究机构Canalys今年4月披露的2023年第4季度中国大陆云计算市场统计数据,华为云以18.6%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实现了17.4%的同比增长。
但移动芯片巨头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则对端云AI的发展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其在此次产业发展论坛演讲中表示,如果将20%的生成式AI转移到终端侧,到2028年将节省160亿美元的算力资源。随着小型生成式AI的进步,能够在终端运行与云端一样好甚至更好的生成式AI模型。
蚂蚁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井贤栋也在演讲中表达了对大模型应用的看法,他认为未来智能化无法依赖单一一个大模型,需要全行业开放合作。移动互联网时代,APP是最典型的应用,但他相信在AI时代,专业智能体应该是新的应用范式。
关于AI大模型过于耗电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则与国外一些主流意见不同,他认为中国一年发电量超过美国、日本、俄罗斯的总和,因此电力是最不需要担心的问题。在论坛中,王坚也提出了他的“AI不等式”:跟现有的foundation model相比,我们的应用还不够好;跟现有的算力相比,我们的模型还不够好;跟现有的电力相比,我们的算力还不够好。他表示,现在AI的问题,十年以后可能都不是问题,我们要动态地看AI面临的问题。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