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正文

让年味更热烈,来“天下第一家”过大年

“当我和朋友换上汉服、提着灯笼,穿梭在这张灯结彩的古城时,感觉瞬间被拉回了那个车马慢、时间缓的年代,那些关于春节、故乡、爱与团圆的情愫,也在这灯火下一点点漾开”——

让年味更热烈,来“天下第一家”过大年

来“天下第一家”过大年

“小年到了,春节还会远吗?”2月2日农历小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家”的孔府开启了一年一度的“孔府过大年”活动。与以往重视听、轻互动的游览方式不同,工作人员穿起汉服、唱起诗,精心设计了写春联、制门神、捏面人、缝布龙等体验项目,游客深度参与其中,对孔府年俗的兴致一下就被点燃。

新年新过,孔府的年味日渐浓郁,孔府年俗更在今年“出乎意料”地火速出圈。

年味,是传承出来的

记忆深处最浓的年味来自哪里?是大红的春联、倒贴的“福”字?是沾满手的黑色墨汁、红色纸印?还是厨房里大勺一圈圈搅和出的浆糊香?

“墨色要细润,正确的研墨方法很重要。小朋友们看我这里,研墨要按一定的方向均匀地重按轻推,以圆形或椭圆形由外到内周而复始地转磨,用力不要过大也不要太急,墨与砚池应保持垂直,以防墨粒脱落……”听过了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子书画院名誉院长孔祥胜的讲解,小游客们屏气凝神,一缕缕悠长的墨香从指尖升腾开来。

长长的“万年红”裁切妥当,用水和面熬制的浆糊已经放凉,孔祥胜拿出已经快被翻烂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孔府档案》中传承了千百年的孔家楹联,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和询问着楹联的意义,并选出自己认为最符合春节气氛的,一笔一划地写在红纸上。

“孔府作为孔氏大家族居住的地方,习俗也和民间不尽相同,写对子、贴对子是重头戏。”孔祥胜介绍,不论是“经济以诗书为鹄,文章得山水之腴”中对治理国家需强化人民教育的阐释,还是“道德为师仁义为友,礼乐是帨诗书是敦”的家风传承,每副对联的背后,都充满孔家人浓浓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对参观者而言,即便不论内容,仅供吟咏,也别有一番情趣。

“超市里买菜送春联、网上购物赠‘福’字,可这一副副春联背后蕴含的除旧布新的美好祈愿,连同浓浓的节日仪式感一同被消解了。”带着孩子来孔府体验“新桃换旧符”活动后,游客孙善彬感慨,其实,淡了的不是年轻人口中的年味,而是守着老年俗过节的心。

重拾年味,“活化”传承。曲阜文旅围绕一张张红纸,不断延伸“写春联”的体验链,将制浆糊、研墨、裁纸、更换春联的全过程原汁原味地再现,还严格根据孔府史料记载,梳理、设计出孔府腊八体验、孔府糕点制作体验、孔府绢花制作体验等新春限定文旅项目,从“听年俗”到“忙年”的转变,迅速以传承之姿活化了呈现之态。

古城不古 儒韵藏新

古时腊月十五,孔府前堂院子偏东处,都要竖起一根高约三丈的红漆杆子,名曰“朝天杆”,杆子上端有一绿花顶,悬一三角钩,钩上挂一只大红灯笼,名曰“朝天灯”。灯笼内会放入一支一斤重的大红蜡烛,从腊月十五一直燃到正月十五,其间要不断更换新蜡烛,整座曲阜城的住户,无论身处哪个角落都能抬头看到。

“朝天灯的点燃,预示着年的脚步更近了。”曲阜市民俗学会会长张佃玉介绍,这时,孔府要支起八口大锅,蒸过年的面食,当地百姓称“蒸壮”,诸如花糕、花卷、馍馍、糖包、豆包等,一直要蒸到腊月二十三。

2月2日入夜,随着一声高亢的“上灯喽!”明故城墙及孔府周边的街道被瞬间点亮,这是曲阜近年来最隆重的一次亮灯仪式。一时间,万仞宫墙上流光溢彩,一会儿绘出孔子周游列国时治学弘道的仆仆风尘,一会儿化作新时代的春风穿过新城……光与影在斑驳青砖垒起的“幕布”上贯穿了古今,为旧年做总结、为新岁祈福愿。

“当我和朋友换上汉服、提着灯笼,穿梭在这张灯结彩的古城时,感觉瞬间被拉回了那个车马慢、时间缓的年代,那些关于春节、故乡、爱与团圆的情愫,也在这灯火下一点点漾开!”来自南宁的游客杨晓佼兴奋地告诉记者,体验过丰富的孔府年俗活动后,自己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快点回家、陪着父母过年了。

说起这次孔子家乡的“年味探寻”之旅,杨晓佼直言,最让她和朋友惊喜的是古城不古、儒韵藏新。孔府“蒸壮”体验活动,做的不只是传统花糕、点心,还有巧克力酱的酥饼和裹着玫瑰花瓣的糖包;拓印之下,也不再只有碑刻、画像石,还有龙年卡通形象和萌萌的Q版“孔爷爷”……“老年俗”与“新喜好”的精彩碰撞,俘获了年轻一代的心。

在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磊看来,文旅市场需要培养新兴受众,传统文化也需要育成忠实粉丝。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以创新创意对接时代与受众需求,用更易于撬动心门的再现式体验、文创化产品、演绎式解说等,尽可能多地激发游客心底的文化共情和民族共鸣,进而推动中国节更好地传递其精神内涵。

让春节回到“家”的原点

在孔府,“除夕”之夜要辞岁,衍圣公和夫人要先后祭拜家庙、影堂、祠堂、慕恩堂等,每个祭拜之处要摆放十大碗供菜、两盘馍、三杯奠酒,点燃两根红烛。衍圣公祭拜家庙时,则有两名赞礼生和提香炉、提纱灯、提罩子灯的执事在前引导……整个孔府香烟袅袅、红烛闪亮,阖府人等在庄严肃穆、虔诚谦恭的氛围中,向各路神祇和列祖列宗表示敬畏和感恩之情。

“祭祀作为孔府年俗最重要的部分现在鲜为人提及,大抵是人们只看到了繁琐的过程,而没有看清祭祀的目的和内涵。”张佃玉介绍,孔家是个有名望、讲传承的庞大家族,更加注重“礼”。府内春节祭祀的客体主要是“天地君亲师”,“天地”好理解,即自然万物,“君”是君主、君王,“亲”是祖先、长辈,“师”专指老师。由此可见,孔家一直把长辈和老师摆在与天地君同等重要的位置,其背后是一脉相承的家族意识和“诗礼传家”的家风祖训。

家是春节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原点。孔府祭祀的核心是“不忘本”,能“继往”才有“开来”;而我们正在经历的、中国每年一次的新春大迁徙,目的地也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家。传统年俗的根,始终没有脱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谈到年味回归的方式方法,曲阜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李玉春直言,中国人是爱家的,内敛而含蓄,要让年味更热烈,得在“爱与家庭”的表达上做文章。

孔府内设置了祈愿树、孔子邮局,供游客写下对家人的美好祈愿、以慢递形式表达爱意;“说出你家的春节故事”“说出你家的家风家训”等短视频话题,鼓励公众大大方方想家、明明白白说爱,用孔府传承了千百年的年俗加深人们对春节内涵的认识、密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孔府年俗立起了活力十足的新形象,培育了一大批传统文化爱好者,每个人都能拿起手机、对着电脑,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过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年。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