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聚焦正文

星纪元ET定价18.98万,奇瑞向高端阵地发起冲锋

2024年05月09日,星纪元ET上市发布会上,奇瑞集团党委书记尹同跃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奇瑞集团今年1-4月的新车销量同比增长了55.7%,其中新能源车的同比增长达到了165.2%。”

这数据一出,坐我旁边的媒体老师脱口而出一句“牛*”。

或许谁都没有想到,去年还被人质疑是否已在新能源赛道上“掉队”的奇瑞,如今却以这样一种姿态突飞猛进。

但这只是个开始,奇瑞也并不想半场开香槟,因为在奇瑞面前,还有一座极难跨越的“大山”——高端市场。

冲高或许是每一个自主车企都面临的难题,不少车企已经开始了尝试,如比亚迪之腾势、仰望,北汽之极狐,一汽之红旗,赛力斯之问界,东风之岚图等。

想“冲高”的并不只是小米

星纪元就是奇瑞冲高的排头兵。去年,奇瑞推出了星纪元的首款量产车 “星纪元ES”,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车,以超舒适作为核心卖点,标配空气悬架,但由于初期定价和SKU等诸多原因,目前在市场中斩获的战果还比较有限。

不过,对于“排头兵”来说,或许只要做到侦查就好。带着近半年的经验和反思,奇瑞在星纪元的第二台量产车上做出了改变,它就是星纪元ET。接下来,它也将成为奇瑞向高端阵地发起冲锋的“主力军”。

奇瑞在星纪元ET上做出的第一个改变,是加入增程版本。

星纪元ET定位豪华中大型SUV,因此,“大”和“豪华”就成了它在产品定义时的主基调。从参数上看,它的车身尺寸达到了4955/1975/1698mm,轴距3000mm,介于理想L6和L7之间。

从定位上看,星纪元ET就是要抢理想L6/L7、问界M7等热销车型的蛋糕。但对付这些“强敌”,只有纯电是不行的,一是电池容量大了成本不好控制,而这个消费群体恰好是价格敏感型;二是纯电的续航焦虑,对这个消费群体来说还是颇有顾虑的,而车越大电耗就越难控制。

因此,星纪元ET增程版顺势而生。

增程版车型搭载了奇瑞自研的高性能增程专用发动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增程器,热效率高达44.5%。它不能直接驱动车轮, 而是只专注于发电,因此可以长时间工作在最佳效率区间内,油电转换效率极高,可实现1L油发电3.65kWh。

这就让星纪元ET增程版的WLTC馈电油耗可以低至5.2L/100km、满油满电综合续航为1518km——要知道,这可是一台车长近5米的中大型SUV。

更低的油耗、更长的续航,还没有充电焦虑,对于更广大的用户群体来说,星纪元ET的增程版车型无疑是更容易被接受的,极有可能成为星纪元在新能源赛道上的新的增长点。

而奇瑞在星纪元ET上做出的第二个改变,就是大幅降低购车门槛。

由于增程车型的加入,在星纪元ET上我们就能看到非常丰富的SKU:增程 Plus、增程 Pro、增程 Pro+、纯电 Pro 、纯电 Pro四驱、纯电 Pro城市智驾、纯电 Max 、纯电 Ultra,一共八款。

增程三款、纯电五款。可以发现,任何一款增程车型的价格都低于最低配的纯电车型。其实奇瑞完全是有方法将两者的起售价拉到同一水平的,但最终还是通过配置的增减保证了增程车型更低的购车成本。

例如,纯电全系标配双层流三温区热泵智能空调、最高功率2140W的高级音响,增程没有;纯电中高配车型给了激光雷达、城区智驾,增程没有;纯电可以选配HUD和交互灯,增程没有;纯电可选CDC+空悬,增程也没有。

可以说,奇瑞对星纪元ET这两种动力形式车型的定位从一开始就是有划分的:增程负责走量,纯电负责冲高。

这是个很聪明的策略。

通常来讲,除开个别限牌一线城市,买增程车的消费者往往买的是家里的第一台车,不仅要考虑的场景多、需要车的用途更广,对价格还更为敏感,因此一款新车是否“便宜大碗”,就成了影响他们选车的关键因素。

而纯电,其实很多是家里的第二台车,属于增购。因为家里已经有油车了,所以无惧里程焦虑,又因为是增购,目的是改善城市用车体验,所以购车的预算往往也会更高。

而增程上差的那点配置,恰好都是舒适性的,改善型的配置,即便没有,也不影响星纪元ET这台车的核心卖点:够大,够豪华。

你可能要说了:配置上差那么多,怎么还称得上“豪华”呢?

这是因为,星纪元ET这台车本身底子就非常好,单从内饰的设计、用料上就已经营造了非常不错的豪华感:

配置上也是,最能影响日常用车的那些,都给的很足。像豪华绒感真皮沙发座椅、副驾零重力座椅、全车四座的座椅加热、前排的座椅通风、双层隔音四门车窗玻璃、甚至高快领航智驾等等,都是除了最低配车型外,全部标配的。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中大型混动SUV、18.98~22.58万售价之上的。

说实话,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已经很少能看到一款车能推出如此多的款型了,因为太多的SKU有可能会导致用户的选择困难,加大客户的选择成本,从而导致客户流失。

但平心而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提供更多选择,也更便于让消费者选到更适合自己用车场景的车,而对于厂家来说,也能实现更广的消费群体覆盖,可谓是一举两得。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为您推荐